油,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,种类选择不合理、食用过量等问题和误区,也给大家埋下了不少健康隐患。
植物油和动物油哪个更健康?如何科学正确地吃油?现在就来看看吧!
人均每天不超过三勺油

中国居民目前普遍存在“食油过量”的问题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推荐成年人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为25-30g,大约为2-3勺白瓷勺的量。
而调查显示,中国城市居民每天人均吃油量为49.1g,即大部分人每天的吃油量几乎超了一倍,这也是肥胖率以及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发病率,日益增长的原因之一。
根据饮食习惯选油
食用油的选择目标是促进脂肪酸平衡,不能仅考虑食用油的成分,还要考虑自己的饮食结构,进行综合协调。

- 吃肉较多选豆油
常吃猪牛羊肉的人,已经从膳食中获得了大量动物脂肪,可以选择适当吃些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油、玉米油和葵花籽油。
- 吃肉较少选动物油
肉吃得少的人,偶尔可以用动物油烹调,比如炖排骨的油,放凉后煮冬瓜等。
- 素食者选橄榄油
素食主义者饱和脂肪摄入太少,可以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橄榄油、茶籽油等,以及一定含量脂肪酸的花生油、米糠油等,加上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亚麻籽油。
- 常吃豆制品选花生油
常吃豆制品的人,可以多吃橄榄油、茶籽油、花生油、米糠油等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食用油。
吃油避开这几个误区
虽然食用油在厨房的地位不可撼动,但是很多人对它了解并不够,以至于陷入不少误区,看看你中了几个?
- 误区一:无论什么烹调方式都用一种油
很多人家里,无论炒菜、凉拌、油炸,都用同一种油,但其实不同油的耐热性不一样,过高温度的烹调,会加速致癌物产生,带来身体风险。

- 误区二:标有“不含胆固醇”的才是好油
对于一些人来说,胆固醇是个可怕的词语,事实上,胆固醇只在动物性食物中存在,植物中是不含胆固醇的。
因此,“不含胆固醇”只是个噱头,并不能作为选择食用油的标准。
- 误区三:颜色越浅/深的油质量越好
油脂的色泽,除了与油料籽粒的粒色有关,还与精炼程度有关。越是精炼的油脂,颜色就越浅;精炼程度较低的油颜色越深,这种油杂质含量较高,但同时也保留了部分胡萝卜素、叶绿素、维生素E等。
- 误区四:一次买一大桶
很多人为了省事和划算,喜欢购买超大桶的食用油,这样可以用很久。其实有研究发现,开封后的食用油在储存过程中会发生氧化酸败,如果储存不当,会引起变质、变味,长期食用不利于健康。
建议选购适量的食用油,最好能在2-3个月内吃完,注意避光、低温、密封贮藏。
- 误区五:高温反复使用
一些人会把煎炸过的油存起来,下次再使用,其实这样有很多健康隐患。油经过高温加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以及有毒的油脂氧化产物,继续使用会使致癌物急剧增加。
这类油要避免再次高温加热,偶尔用来做炖菜和面点是可以的。
靠谱选油、科学限油、健康吃油,合理饮食,保持健康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修优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uaxintc.com/72.html